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

网投比较靠谱的大平台

您的位置: 网站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专题专栏

十四所人的精神传承 | 两弹一星精神

来源:     作者:信息发布人员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1年11月09日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    

编者按:

1970年4月24日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。在那火热的建设年代,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,创造了“两弹一星”的奇迹,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14所为“两弹一星”成功打造了中国第一部单脉冲体制雷达——154—Ⅱ甲雷达。当年,参与“两弹一星”研制的科技工作者,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,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,苦干惊天动地事,甘做隐姓埋名人。

历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传承。

金秋10月是14所的文化月,我们精心策划了14所人的精神传承专栏,本期让我们一起聆听第一部单脉冲测量雷达研制的故事,一起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。

时光倒回上个世纪中叶。

1964年,我国导弹和原子弹相继研制成功,从战略高度谋划,研制中国人自己的卫星被再次提上了日程。1965年国家决定要自主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,并对东方红一号提出了“听得到、抓得住、上得去、看得见”的要求, 而所谓“抓的住”就是让测量雷达精准探测卫星准确入轨。当时,虽然光学观测技术比较成熟,但由于光学受到日照条件、天气阴晴变化和卫星亮度等级的限制,不宜作为主要跟踪手段,而无线电观测可以在全天候下工作,制造无线电的任务就落到了14所。

01
终于可以为国家尽一份力了

1965年的秋天,时任所长申仲义来到他们室宣布,要研究一部为东方红卫星发射保障的雷达,大家听了简直要激动的跳了起来。

“终于可以为国家尽一份力了。”14所青年设计师们说。

不久,他们就接到通知,要召集一个单脉冲雷达方案论证会议。

那是一次激烈的一次会议,整整一周。而这一周,也成为该雷达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。

“会上对雷达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讨论,甚至是争论,会议提出了三种方案,而目的就是要挑选出最新、最优的技术途径。”当时雷达届顶尖的专家都从四面八方赶来。

“一切从零开始。”

 “雷达的天线是什么的?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探测精度?什么样的探测范围?”

……

在长达一周的激烈讨论之后,雷达的体制基本方案最终确定——采用单脉冲技术。

02
家国使命,发扬两弹一星精神

经过那次会议,很多雷达设计师们都铆足了劲儿打一场飞向太空的攻坚战。

按照研制计划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将于1970年发射。也就是说,留给科研人员的时间只有5年。对既没有研制队伍,也没有基础学科支撑的中国来说,研制单脉冲测量雷达本身就像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。

“打个比方,就像你要吃碗面条,面条买不到,面粉也买不到,甚至连小麦也买不到。你要开荒种麦子从头来。”重重的困难考验雷达设计师们。

当时,年轻设计师们手上参考资料只有一本全英文的《雷达系统分析》,有些同志没有一点语言基础,但他们不信眼前这个“拦路虎”,自己准备了一本英文字典,就这样左手一本词典,右手一本工具书,一字一句地啃下来,最开始一个晚上三个小时只能读4到5行,经过几个月时间大家就能看懂十几页。

  

(我国第一部单脉冲体制精密跟踪测量雷达暨154—Ⅱ甲雷达)

然而研制雷达问题还是来了,这部测量雷达对测量精度要求极高,如何将0.2密位的测量精度转化成机械精度?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天线座的问题。那段日子,雷达团队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,经常一天忙的只吃一顿饭,就这样,从图纸到零件,再到初样、试样、定型样机……他们发扬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”两弹一星精神,经过数百次的反复打磨,天线座终于研制成功了,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。

03

精准探测扬眉吐气

46年前,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塔和勤务塔,像两座默默无言的纪念碑,如今依然耸立在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

总重量173公斤,比之前发射卫星的四个国家首颗卫星总重量还要多29.8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。

能不能第一次就发射成功,这不仅牵涉上万人几年来的辛劳付出,更关系着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荣誉。吴少虎回忆说,所有人都在期待着点火,却又害怕听到倒计时的声音。

雷达能精准探测到卫星么?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。因为东方红一号还没有上天,谁也不知道结果。吴少虎和他的团队们一直秉持的诚实态度回答:“请放心,凡是我们能想到的、地面能做的试验我们都做过了,没有问题。”

结果是检验研制水平的唯一标准。

1970年4月24日晚上9点35分,沉寂的戈壁滩被烈焰照亮。长征一号火箭以104吨的巨大推力拔地而起,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。

卫星自旋时,4根3米长的套管式短波天线自动打开,开始发送信号。很快,浩瀚太空中响起了《东方红》的乐音。东方红一号传回的音乐信号被湘西、海南两个测控站成功接收。通过广播,全国人民都可以听到从太空传来的《东方红》乐曲,声音铿锵有力、清晰悦耳。东方红一号不仅成功上了天,而且达到了三等星的亮度。

4月25日18点,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宣布:1970年4月24日,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。顷刻间,首都北京灯火通明,锣鼓声四起,鞭炮齐放,人们涌上街头高呼着“毛主席万岁”……

14所单脉冲测量雷达团队成员回忆起激动地说:“雷达上的每一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搞的,能精准探测到第一颗卫星送上太空,真是感觉到扬眉吐气。”

时光荏苒。如今,曾经参与过154—Ⅱ甲雷达的年轻设计师们已经是白发苍苍,那段历史过往也深深融进他们的血脉,烙进他们的生命。老一辈人动情地说:“有了爱才能奋斗。”他们为何奋斗一生,因为他们对祖国的雷达事业爱得深沉。

如今新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年轻设计师身上,他们说:“我很渺小,在地球上找不到自己的坐标。我也伟大,因为我融入了宏伟的航天事业……”

从“东方红卫星”到“神舟飞天”,从“天舟飞船”到“嫦娥奔月”,中国航天不断“飞”上新高度。每一次“飞天”任务,14所的精密测控雷达始终聚精会神守望苍穹,天际接力勾勒最美弧线,为“航天梦”、“探月梦”默默助力。40多年来,14所始终传承和发扬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引领高精度空天探测技术发展,助力“建设航天强国”目标。

供稿:党办

打印  |  关闭
XML 地图